“舌尖上的癌症”正走红 专家称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导语:近日,一张名为“舌尖上的癌症”图谱受到了网友的热捧,小编找来图片一看究竟,发现图表中详细列出了易患的癌症和平时接触的食物的种类,用图标的方式显示出两者的关系。网友只要查看行与列的交叉点,便可以清楚的知道这种食物是对身体有好处还是坏处。营养专家表示,这张图对于防癌确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过也不是绝对正确的。

    “舌尖上的癌症”受热捧 专家称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6月下旬,微博用户“医学美图”发表了一张名为“舌尖上的癌症:那些增加或降低肿瘤风险的食物”的图谱。图谱引发了转载的热潮,不过也有一些网友质疑这一图片的来源及准确性。

    7月13日,“科学松鼠会”成员、临床医学硕士“箫汲”发表博文指出,这一图谱是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综合了几千项研究,根据不同研究的证据强度,以及某种食物、营养元素、生活方式与癌症风险的相关程度,制作出的关于风险相关性的图表,为避免太学术化,翻译过来的中文图谱依据这一研究结果进行了重新制作。

    不过,“箫汲”同时提示读者,本图根据大量统计数据制作,对健康防癌确有指导意义。但对个体而言,吃某种增加癌症风险的食物,并不一定会患癌症;同样,只吃降低癌症风险食物,也不能保证一生不患癌。只是希望通过此图,尽力让大家学会如何降低患癌的风险。

    中南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熊斌说,在图谱中如“黄曲霉素”的致癌性是毋庸置疑的,而“酒精”对肝脏的长期影响继而引发癌症也是得到证实的,肥胖也可能与多种肿瘤发生有关。但“盐”这一人体必需的物质是否会引发癌症,并没有得到证实,“β胡萝卜素能增加肺癌的风险”也没听说过。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是否致癌是要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等才可下结论;而是否会患癌症原因非常复杂,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众多因素影响,图片是供参考而非绝对,“就算是可致癌的物质,也要看食用的时间和剂量。”

    很多传言不科学猪血忌海带没道理

    从仅仅对“吃饱”有要求,到现在要吃的安全、吃的健康,人们对“舌尖”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并不太科学的营养理念曾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加入到辟谣和民间科普的队列中来。

    “科学松鼠会”就是这样的民间组织之一。其成员、美国普度大学博士“云无心”常常在博客上就公众关心的打针西瓜、人造鸡蛋等传言作出科学解释。他说,微博上常常出现“一个可怕案例”和“疑心与食用了某种物质有关”这样的推论,消费者应该直接无视。什么食物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并不是一个案例就可以得出结论的,不适宜如此夸大。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举了一个小例子:所谓食物相克的道理深入人心,实际上很多都是不科学的。例如说海带忌猪血、同食便秘就看不出理由何在,海带本身是有利于通便的,而猪血也没有涩肠的作用。包括流传甚广的菠菜和豆腐、海鲜和水果不能一起吃也不应如此绝对。

    “科学松鼠会”成员、外科医生李清晨表示,网络传播的关于食物、药品、养生的谣言数不胜数。例如,盛传的“人体排毒时间表”与现代医学科学的相关概念就相去甚远。“有说法称23:00-凌晨1:00肝脏开始排毒。事实上肝脏是个‘小时工’,你什么时候喝酒,它什么时候启动针对酒精的解毒功能,如果晚上没喝酒,也就不存在解毒这回事了。”李清晨说,人的身体是一架非常精妙的“机器”,代谢、排泄及解毒的体系非常完善,根本无须刻意地去“排毒”。

    呼吁更多学者参与让科学更有趣

    随着新媒体使用人数的增加,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与公众面对面,科学普及不再是一本冰冷的读本,而是鲜活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专家呼吁,让科学的概念更加有趣、流行和深入人心,还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泰廙多表示,我国“风险交流”做的还不够,公众对很多事物的理解都存在误区。例如,对“万物皆有毒、万物均有益”的概念接受度不强,对PM2.5、致癌物质等的理解也有偏差,导致一些错误信息更容易传播。““云无心”说,自己在媒体上介绍“吃的真相”以传播科学,“不希望瞎质疑和乱炒作让公众产生恐慌,受害的农民和食品生产者很无辜。”批评和质疑应建立在客观事实和逻辑理性的基础上,煽情、歪曲、夸大事实均无助于改变中国消费者对食品缺乏安全感的现状。(据新华社、楚天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苒】

分享到:
实用资讯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