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专题汇

关于维生素

2021-08-12 17:11:46 来源: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微信

扫码阅读手机版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维生素的特点

1.需求量极微,但不可缺少;

2.体内不能合成须由食物供给;

3.非结构组成和非能量物质;

4.参与机体内重要物质代谢的过程,维持正常人的生理功能;

5.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会引起由该维生素所导致的缺乏症。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是一类具有非极性、疏水性质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脂溶剂等。

在天然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常与脂类物质共存,并随脂类物质一同吸收入血液,在血液中脂溶性维生素与载脂蛋白或某些特殊结合蛋白发生特异结合而被运输。主要储存于肝脏、脂肪等组织中,排泄较为缓慢。如长期过量摄入,会逐渐蓄积于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引发慢性脂溶性维生素中毒症状。

1.维生素A

维生素A为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又称干眼病维生素。天然维生素A有A1(视黄醇)及A2(3-脱氢视黄醇两种形式)。血液中的维生素A 需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而被转运,后者又与已结合了甲状腺素的前清蛋白相结合,形成维生素A-视黄醇结合蛋白-前清蛋白复合物,当其被运输至靶组织后,可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被利用。在细胞内,视黄醇能与细胞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

1)适宜人群

长期对脂肪吸收不良者、素食者、长期戴隐形眼镜和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者;

身体抵抗力差者、胆固醇水平高者,应适当补充β-胡萝卜素;

经常补充维生素C、E者,同时补充β-胡萝卜素能够协同增效。

2)当维生素A缺乏时:

必然引起视黄醛补充不足,视紫红质合成减少,对弱光的敏感性降低,暗适应能力减弱,暗适应时间延长(从进入暗处再能见物的时间),严重时会发生“夜盲症”。

皮肤表现: 皮肤容易干燥,角化增生、脱屑。指甲多纹,失去光泽,蝗折裂,毛发干脆易脱落等症状。

2.维生素D

维生素D又称抗佝偻病,属于类固醇衍生物,也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包括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及维生素D3(胆钙化醇)。主要作用是促进钙、磷的吸收,有利于新骨的生成和钙化。当维生素D缺乏时,儿童发生佝偻病,成人引起软骨病。长期过量摄入维生素D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佝偻病:婴儿或幼儿容易得的一种病,多由缺乏维生素D、肠道吸收钙、磷的能力降低引起。患者头大、鸡胸、驼背、两腿弯曲、腹部膨大、发育迟缓。

软骨病: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症,由缺乏维生素D或由胃肠疾患使钙和磷的新陈代谢发生障碍引起。症状是背部和下肢疼痛,严重时发生畸形或骨折。

维生素D缺乏病应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等。另外像脱脂牛奶、鱼肝油、乳酪、坚果和海产品、添加维他命D的营养强化食品。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

3.维生素E

在无氧条件下对热稳定,对氧十分敏感,已被氧化,因而具有保护其他易被氧化的物质,是体内最主要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一般不易缺乏,但在脂肪吸收障碍等疾病时可引起缺乏,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减少、寿命缩短、红细胞脆性增加,出现贫血症,偶尔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维生素E可延缓细胞老化,保持青春;防止血液凝固;减轻疲劳等。

4.维生素K

维生素K又称凝血维生素。维生素K缺乏主要症状是易出血。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主要原理有胰腺疾病、胆管疾病、小肠黏膜萎缩、脂肪便、长期应用抗生素及肠道灭菌药等。

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体内过剩的水溶性维生素均可幼年排除体外,在体内很少蓄积,一般不会发生过量而引起中毒。因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储存很少。极易缺乏,所以,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

B族维生素主要构成辅酶或辅基,参与体内的多种代谢反应。维生素C在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及某些羟化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

1.维生素B1

维生素B1称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常由于摄入不足,需要量增高和吸收利用障碍。肝损害、饮酒也可引起。长期透析的肾病者、完全胃肠外营养的病人以及长期慢性发热病人都可发生。初期症状,有疲乏、淡漠、食欲差、恶心、忧郁、急躁、沮丧、腿麻林和心电图异常。

2.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缺乏时可引起口角眼、唇炎、阴囊炎、畏光等症状。

3.维生素PP

称抗癞皮因子,缺乏症为癞皮病,主要表现为暴露部位的对称性皮炎、腹泻及痴呆。

4.维生素B6

在体内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

5.泛酸

称遍多酸。

6.生物素

称维生素H或维生素B7,为无色针状结晶体,耐酸而不耐碱,氧化剂存在或高温下则失活。

7.叶酸

叶酸因绿叶中含量丰富而得名,又称碟酰谷氨酸。

8.维生素B12

称钴胺素,目前唯一金属元素的维生素。

9.维生素C

称抗坏血酸。


责任编辑:胡劭斐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