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应对禽流感要织好民生保护网

   本报特约评论员周人杰

    一两只鸡鸭的贵贱,不只是货币符号的逻辑演绎,还关乎民生的福祉,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执着信念

    “死猪漂江”阴影未散,“禽去笼空”愁云又罩。据报道,自上海等地出现禽流感疫情以来,家禽相关的养殖、销售受到剧烈冲击,交易锐减、价格跳水,给养殖户与批发商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至于有人叹息“养殖就和赌博一样”“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在养殖业局地遭遇的“冰点”面前,公共权力应当传递出怎样的“热度”?

    无论就地扑杀,还是暂停交易,针对疫情的“雷霆行动”,都体现出“舍小众、为大众”的公共利益优先原则。面对公共安全的潜在威胁,任何公民均需配合政府的集体行动。也正因此,对于没有过错、平白受损的当事人,公共财政亦应发挥“风险均摊”的职责,给予其必要的合理补偿。

    从补偿的合理性,跃升到补偿的有效性,关键在制度。我们看到,本次禽流感防控中受到影响的沪上家禽养殖场、批发商,已经拿到了相应的补偿,比如每只草鸡补偿30元,每只二黄鸡25元,大体上达到了成本价标准。这是2005年《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出台后,财政合理补偿制度的日渐成熟。

    但是,相比禽类“存货”的损失,市场主体更畏惧的是市场交易的剧烈波动。比如,有的合作社火鸡交易量锐减一半,一些家禽餐饮的消费量也骤降八成。尤为严重的是,疫情对消费者信心与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的持续冲击,更是雪上加霜,更会让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曾经的“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不都在价格剧烈波动的过山车上,戏弄过生产商、坑害了消费者吗?

    所以说,走出“谷贱伤农、价贵伤民”的大起大落,较之直接的货币补偿,间接的政策补偿是更为治本的策略。市场失灵处,就是政府作为时。借取稳定猪肉价格的经验,建立起禽肉储备制度,以及通过补贴扩展农业保险的范围,长远思之,将对行业生产力的保护输送“四两拨千斤”的巨大正能量。这些制度性的常态救济,不应视为简单的行政干预,毕竟,更好地扶植市场主体,才有更规范、更有效率的市场秩序。

    风险社会中,民生、民心与有效的救济制度往往同向而动。有公共卫生的防火墙,才不会恐慌禽流感,有合理的补偿制度,才不会忧虑“全城杀鸡”,有抵御意外的制度细化,才不会在风险面前人人自危。因此,一两只鸡鸭的贵贱,不只是货币符号的逻辑演绎,还关乎民生的福祉,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执着信念。呵护民生的“制度安全网”越织越密集,承载“中国梦”的自信道路才能越走越踏实。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高文】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