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监管乏力媒体自律形同虚设 虚假广告泛滥

    近年来,虚假违法医药广告在我国部分地区呈高发态势,令许多群众搭上钱财又耽误病情,有些人甚至因此丧命。面对虚假违法医药广告,监管部门深感无奈,媒体自律则基本处于“虚化”状态,虚假医药广告在不断坑害百姓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媒体及政府公信力。

    虚假医药广告“铺天盖地”

    记者从多地工商部门了解到,在我国部分地区,虚假违法医药广告在消费者投诉中一直居高不下,有抽样调查显示,在一些地方,医疗药品广告违法率高达70%以上。这些违法广告抓住患者治病心切的心理,宣称“治愈率98%”、“八代祖传秘方”、“癌症的克星”等,更有所谓医学院专家推荐、“患者”现身说法,对患者及家属极具诱惑力,而一些患者“信了广告上的药,差点搭上命”。

    哈尔滨市69岁的刘广斗受心脏病折磨多年,在某电视台娱乐频道看到声称57天百分百治愈心脏病的“参黄养阴胶囊”广告后,便停用了日常用药,照着电视上的联系方式定购了两盒,快吃完时,又在推销人员“保证能治好”的承诺下继续购买。吃到第6盒时全身开始肿胀,“脚肿得像发面馒头一样,胸闷气短还喘不上气。”今年1月11日,他被家人送进医院,扎了17天针才“捡回一条命”。

    刘广斗告诉记者,“这广告诱惑力太大,还有一个转业的军官在广告里说自己的病就是这个药治好的,儿女不让买,我还不听。没想到电视竟然会说谎,花几千块钱买药、住院不说,差点把命搭上。”

    相比刘广斗,还有更不幸者。受到多家电视台播放的“降糖茶”广告的诱惑,陈秀玲68岁的母亲从积蓄中拿出2970元购买了药品,期待广告中所说的“对糖尿病有保健和改善效果”的出现。但今年3月11日,陈母服用第二袋“降糖茶”后出现心脏难受症状,不治身亡。所购买产品因没有食品批号、国药准字标记或保健品批号,维权遭遇多方推诿。

    事实上,虚假违法医药广告已成为我国媒体久治不愈的“顽疾”。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还是偏远的西部乡村,都能见到虚假违法医药广告的影子。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几次在全国两会上反映过虚假违法医药广告的问题,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据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王绪坤介绍,目前,我国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虚假违法广告“铺天盖地”,其中药品、医疗、保健食品(用品)、化妆品及美容服务虚假广告更为严重。虚假违法医药广告抓住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采用多种骗术吸引消费者购买。

    首先是夸大疗效、宣传虚构治愈率。这是虚假药品和保健品广告较为常见的手法,包括用“彻底治愈”、“见奇效”等不科学的断言或保证功效、夸大宣传,有的直接在广告中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明示或暗示包治百病、适合所有症状等内容。如广告“用脚吃药百病全消,得了病不吃药,晚上泡泡脚就好,每天泡一泡能拔出体内毒素,人也精神了”。患者多年受病痛折磨,往往容易相信此类极具诱惑力的广告,甚至不顾旁人的阻拦进行购买。

    其次是用医学专家名义推荐药品。不少虚假医药广告为增加产品的可信度,用专家的名义为产品找出科学依据和证明,一些知名医学专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冒用形象进行广告宣传,还有一些人冒充医院医生或专家介绍产品疗效,增加权威感和专业感。

    第三是编造病例,找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王绪坤说,虚假医药广告大多喜欢找一些所谓的患者,有名字、照片甚至家庭住址等虚假信息,通过编造病情和用药治疗取得效果的经历,引起患者的共鸣,很多消费者容易被这类广告欺骗,分不清真假。

    第四是宣传“祖传秘方”、“名医专家”、“最新疗法”等欺骗患者。一些虚假医药广告宣称“八代祖传秘方”,对一些慢性病或久治不愈的病有神奇效果,并详细讲述诊疗方法让人信以为真。此外,还用“最新诊疗技术”等高科技的噱头,宣称突破医学难题,鼓吹神奇疗效。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张阔】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